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阿勒泰地区积极响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,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难题,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,取得显著成效。
统一核查,摸清问题底数。自2021年起,阿勒泰地区对全地区历史遗留遥感图斑开展核查,核定分类后查明了历史遗留矿山分布、损毁土地面积、权属等基本情况。经核实认定,全地区6个县(市)共有60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,面积达2327.17公顷,并建立了储备项目库,实现信息数据统一规范管理。
规划先行,强化目标引领。2023年,阿勒泰地区精心编写《阿勒泰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(2021 - 2035)》,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作为重要任务,明确规划期内战略目标与路线图。同时,依据自治区要求,确定“十四五”期间完成598.22公顷生态修复任务,并分解至各县(市)。
因地制宜,分类修复治理。按照“宜林则林、宜耕则耕、宜建则建”原则,结合矿区实际情况,采取工程措施、转型利用和自然恢复等差异化方式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阿勒泰地区超额完成恢复任务,共完成714.78公顷。其中,工程治理修复借助山水项目资金及地方项目,治理面积达277.51公顷;转型利用将废弃矿山转变为采矿、种植、公共设施用地等,修复40.64公顷;经严格论证评估,379.09公顷实现自然恢复;还有17.54公顷通过综合恢复方式,采用多种修复手段达成目标。
阿勒泰地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,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,为守护绿水青山、建设美丽家园奠定坚实基础,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。